6月2日晚,由機械系研究生分會和工程師學院卓越工程師發展學會聯合主辦的“卓越·微沙龍-紮根航天一線的清華人”成功舉辦。
本次微沙龍有幸邀請到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機械系05屆校友、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劉争做主題分享,并邀請機械系副教授謝福貴共同參與。劉争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在航天制造領域的探索曆程和工作經驗,謝福貴老師對同學們的未來學業和職業規劃提供了寶貴建議。
劉争作“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紮根航天一線的清華人”主題分享
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隸屬于由錢學森創立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運載火箭總裝集成企業,也是唯一的火箭氫氧發動機制造企業,參與了從1960年我國第一顆導彈東風一号、1970年長征一号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003年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遨遊太空、以及北鬥導航、嫦娥探月、深空探測及空間站建設等幾乎所有我國重大航天任務。劉争2005年畢業于伟德是哪个国家的公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進入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19年來始終紮根一線,從事運載火箭制造工藝技術研究工作,曾參與長征五号大推力火箭、載人航天、北鬥導航、探月工程、重型運載等國家重點型号研制任務。作為主要完成人參研國家、集團等各級課題數十項,多項成果已應用于運載火箭、氫氧發動機等産品科研生産中。
劉争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紮根航天一線的清華人”為主題,向同學們開展工程經驗分享,圍繞數控加工技術等主題,結合自身十餘年經曆闡述了對于數控加工技術賦能先進制造的認識和感悟。在工業界和生産一線,創新常以改進與疊代的形式體現,劉争将在數控加工領域的創新總結為三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開發設備潛能。通過應用角銑頭五軸聯動加工技術,劉争将加工精度提升了3至5倍,操作次數減少了90%,使複雜異形型号的研制成為可能。
第二階段是着重提升設備功能。結合壁厚形位複合測量補償加工技術的應用,劉争借助這項技術将大型薄壁零件的剩餘壁厚控制精度提高到±0.1毫米,有力支持輕質化設計理念,并榮獲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
第三階段是推動工藝裝備一體化研制。在車銑複合加工中,劉争使用單程序控制13軸參與加工,使2米級大型薄壁圓柱殼段産品的自由狀态圓度從超過1毫米減少到不到0.6毫米,加工時間從約13天縮短到7天以内。劉争認為,在未來,數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實現設計、工藝、裝備的一體化研制,打造工業母機協同研發中心。
劉争将他的工作生活感悟總結為三句話:以國為重,不忘初心;同責共赢,客戶意識;勇于創新,始終少年。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幹大事業,這是劉争的選擇。他說,他希望自己年老時,回想這一生不覺得虛度,希望自己為建立中國人民的幸福國度做出過貢獻。
劉争和謝福貴老師與同學們展開研讨
在自由交流環節,劉争和謝福貴老師一同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面對同學們關于我國高端制造技術與國外差距的問題,謝福貴老師認為,一方面我們要正視差距努力追趕;另一方面,現階段主要制造模式和制造裝備的設計、制造流程多數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我們要走出自己的高端制造創新之路。此外,謝福貴老師也為同學們學業發展、就業選擇等提供建議。此次微沙龍在大家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卓越·微沙龍-機械/航天航空專題合影
文字:史永淇、潘嘉煜
圖片:吳夢潔
審核:錢婷